颀中科技IPO:商誉为何如此之高,研发人员薪资过低

📅 2025-07-15 06:47:30 ✍️ admin 👁️ 2370 ❤️ 327
颀中科技IPO:商誉为何如此之高,研发人员薪资过低

三、报告期内,颀中科技商誉高企,均超过8亿元。

招股书显示,2019-2021年,颀中科技各期期末商誉余额分别约为8.8亿元、8.77亿元、8.75亿元。颀中科技大额商誉形成的原因还要从公司成立之初说起。据了解,颀中科技成立于2018年,由颀中控股(香港)以其持有的苏州颀中全部股权形式出资,持股比例为100%。也可以看作是将苏州颀中全部股权转让至颀中科技。截至购买日2018年1月31日,苏州颀中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9.15亿元,封测有限(颀中科技前身)参考评估价值确定的合并成本17.52亿元大于合并中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,因而形成核心商誉8.37亿元,递延所得税负债形成的商誉5060.46万元。公司是何原因评估如此之高的商誉?公司未来是否会降低相关商誉价值?公司未来是否会重新评估相关公允价值?

四、募投项目是公司上市的重要环节也是上市的根本目的。应广大投资者呼吁,对此事件进行全面的梳理了解,以还原事实真相。

颀中科技的货币资金在2019年末、2020年末、2021年末分别为48,357.60万元、43,427.51万元、55,897.83万元,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别为14,189.11万元、3,275.67万元、2,000.00万元。与此同时,颀中科技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金额也较高。在2019年末、2020年末、2021年末,短期借款分别达到26,677.13万元、27,598.32万元、36,973.71万元,长期借款金额更甚,报告期内,各期末分别达到60,000万元、70,033.96万元、86,235.36万元。

上交所对其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较大的情况下,借款余额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,提出了问询。颀中科技解释称,长期借款的增加主要系公司为扩充产能,用于购置相关机器设备;短期借款的增加主要系,为满足公司日常经营需要,补充流动资金。报告期内,由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弥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缺口,同时发行人计划在合肥新建封测生产线,需要储备足够的运营资金用以保障经营发展,以及偿还未来到期的借款本息,从而确保公司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。从而,颀中科技在除进行员工股权激励,无其他股权融资的情况下,需要通过债务融资,满足因扩大经营规模产生的现金流需求。其认为公司在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较大的情况下,借款金额较高具有合理性。但不得不说,一边背负大量有息借款,一边保留大额的资金留存在账户里,产生的利息费用也真的算是可观了,若本次IPO成功上岸,这种情况或许可以得到缓解。

1、公司大量短期借款是否对公司长期经营具有相当作用?如此大规模的长期借款是何真实原因?

2、后期是否还会出现新短期借款激增的情形?对本周的上会审核影响几何?

3、现金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,贵司如此多短期借款,会否影响公司核心业务,从而对如此重大的募资募投项目产生本质系统性风险?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是否产生重大影响?

4、贵司在后期关于现金流控制方面拟采取何种预防措施及内控预案?

五、据招股书显示,2019年至2021年,其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.69亿元、8.69亿元、13.20亿元,后两期营收增速分别为29.80%、52.10%。同期,其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183.19万元、5578.36万元、3.10亿元,后两期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3.35%、455.38%。 由上述数据不难看出,2021年,颀中科技营收、净利润较此前上了一个台阶。此前年度,其业绩虽然也有所表现,但若详细分析其利润结构就不难发现背后的问题所在。 其中2019年、2020年,颀中科技获得的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金额分别为1640.96万元、2326.20万元,占当期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39.23%、41.70%。很明显,在上述两年中,其过于依赖于非经常性损益,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,其实际的盈利能力并不算强。公司未来是否有计划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?公司是否可以摆脱对政府补助的依赖?

六、由于颀中科技本次发行拟募集资金,主要用于封测产线建设以及有关的技术改造项目,项目达产后将大幅提升12吋晶圆产品的封测产能。在此基础上,上交所要求发行人结合12吋显示驱动芯片封测业务市场规模、同行业公司有关产品的产能(含在建、新建计划)及销售情况、公司目前的产能利用率、项目达产后的预计产能情况,量化分析公司是否具有募投项目产能消化能力。颀中科技认为显示驱动芯片向12吋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,同时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,12吋显示驱动芯片封测目前已经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。

尽管未来的市场空间很广阔,但无论是未来综合类封测厂商,通过收并购进入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,还是现有厂商通过自建或者收并购行业内成熟的小企业,进而扩大产能,无疑都会对颀中科技所预料的市场份额产生一定的挤压。因此在扩产前,对于客户的把握很是关键。如果可以保持关键客户以及对应销售额的稳定,甚至与关键客户签订长约,为其新建产能找好下家,或许是最为稳妥的准备。但从发行人招股说明书(申报稿)中可以看到,截至报告期末,发行人报告期各期前五大客户累计7家,将框架合同签至2024年的,只有三家。除了连续三年稳居第一大客户的联咏科技,以及2021年新晋为第三大客户的集创北方外,奇景光电于2021年,已不再是发行人前五大客户之一了。公司能否稳定相关客户?公司是否有能力与相关公司保持长期合作情况?公司未来是否有拓展相关客户打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