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中国春节习俗」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天要做什么?
腊月二十四(扫房子)
2月9日
掸尘扫房子,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。
腊月二十三以后,家家户户都要写。民间讲究有神必贴,每门必贴,每物必贴,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,内容最全。前的对联特别讲究,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。大门上的对联,是一家的门面,特别重视,或抒情,或写景,内容丰富,妙语联珠。
腊月二十五(接玉皇赶乱岁兆天蚕千灯节)
2月10日
推磨做豆腐。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,吃豆腐渣以表清苦。
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,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,查察人间善恶,并定来年祸福,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,称为“接玉皇”。这一天起居、言语都要谨慎,争取好表现,以博取玉皇欢心,降福来年。
腊月二十六(猪割年肉)
2月11日
杀猪割年肉,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。
过去,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,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,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,条件稍微好点的,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。好不 容易盼到快过年了,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,没有养猪的人家,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,因此,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“腊月二十六,杀猪割年肉”。
腊月二十七(洗浴宰鸡赶大集)
2月12日
宰年鸡、赶大集,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。
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、洗衣,除去一年的晦气,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,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,二十八洗邋遢的。
腊月二十八(打糕蒸馍题写桃符)
2月13日
打糕蒸馍贴花。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,后被红纸代替。
除夕前一日,叫“小除夕”,家置酒宴,人们往来拜访叫“别岁”。焚香于户外,叫“天香”,通常要三天。
腊月二十九(小除夕上供请祖)
2月14日
腊月二十九,上坟请祖上大供。这一天上坟请祖仪式格外郑重。除夕前一日也叫小除夕,家置酒宴,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。焚香于户外,叫“天香”。
大年三十(除夕)
2月15日
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天。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。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,它与春节(正月初一)首尾相连。“除夕”中的“除”字是“去;易;交替”的意思,除夕的意思是“月穷岁尽”,人们都要除旧部新,有旧岁至此而除,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,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。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,消灾祈福为中心。
大年初一(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)
2月16日
金鸡报晓。晚辈给长辈拜年,长辈给压岁钱,压住邪祟。
春节俗称“过年”,原名“元旦”,春节早晨,开门大吉,先放爆竹,叫做“开门炮仗”。爆竹声后,碎红满地,灿若云锦,称为“满堂红”。这时满街瑞气,喜气洋洋。
大年初二(祭财神)
2月17日
金吠报春。亲眷人家去拜年,东家留吃饭、西家排酒筵。
北方在正月初二,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,还是普通家庭,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。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。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。这天中午要吃馄饨,俗称元宝汤。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。老北京的大商号,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,祭品要用五大供,即整猪、整羊、整鸡、整鸭、红色活鲤鱼等,祈望今年要发大财。
大年初三(谷子生日小年朝)
2月18日
肥猪拱门。女婿看望老丈人、媳妇回娘家,礼物带双数。
烧门神纸,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,以示年已过完,又要开始营生。俗谚有“烧了门神纸,个人寻生理”。
大年初四
2月19日
三羊开泰。灶王爷要查户口,恭迎灶神回民间。
大年初五
大年初五
2月20日
艮牛耕春。五路接财神,东西南北中,财富五路通。
正月初五俗称破五。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。按照旧的习惯要吃“水饺子”五日,北方叫“煮饽饽”。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、二天,有的隔一天一吃,然而没有不吃的。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,就连待客也如此。妇女们也不再忌门,开始互相走访拜年、道贺。
大年初六
2月21日
马到成功。沥酒拜街中。万户千门看,无人不送穷。
大年初七
2月21日
人寿年丰。摊煎饼吃七宝羹,安顿身心,休养生息。
大年初八
2月21日
放生祈福。众星下界之日,制小灯燃而祭之,一寸光阴一寸金。
正月十五(元宵节)
3月2日
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,也叫元夕、元夜,又称上元节,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。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,故又称灯节。在元宵节前,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,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,以求添丁吉兆,因为“灯”与“丁”谐音。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,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,头年送大宫灯一对、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,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、早生麟子;如女儿怀孕,则除大宫灯外,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,祝愿女儿孕期平安。
夜照田蚕(神)。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,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。
爆竹一声除旧岁,好运旺旺迎新年
春暖花开福满门,狗年好运旺旺来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